育儿观一:吃多少,让孩子自己做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日期:2015-01-30
  • 点击:
  • 【字号:
  感受饥饱,与生俱来的能力
  事实上,孩子天生就有感知饥饱的能力。即便是新生宝宝,饥饿时也会通过吸吮、寻觅、啼哭等各种表情和肢体语言发出需要进食的信息,而当吃饱时就会闭起小嘴、转头等发出拒绝进食的信息。如果父母忽略孩子已吃饱的信号而一味强调再多吃一点,反而会抑制孩子天生的感知饥饱的能力,容易形成情绪性进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就是将进食作为讨好父母或者平息不良情绪的方法,而这正是造成儿童和成年期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逼孩子吃,营养或过剩或不良
  因为不吃饭而与家长形成对立,大多在孩子1岁左右开始。这是因为,1岁左右,孩子的生长速度减慢,对能量营养素的需要量不再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孩子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形成,开始反抗父母的高压政策。当父母强行让孩子多吃时,就会引起孩子极度反感,以厌恶进食,拒绝吃饭作为回报;而当孩子拒绝吃饭时父母会更不安,采用更强的手段强迫孩子多吃,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一恶性循环中,有些孩子被逼无奈,或者为讨好父母而过量进食,形成超重肥胖;也有些孩子则极度厌食,真正造成进食不足,导致生长不良。现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儿童期超重肥胖或是生长不良都会为成年期的健康隐患埋下祸根。
  顺应需求,让孩子主动吃,愉快吃
  那么,家长到底该怎么样处理孩子的吃饭问题呢?最主要的就是顺应孩子的需求。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应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体。
  具体地说,家长的责任是准备好有营养、适合孩子的食物,并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提供给孩子。比如:1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应该为孩子准备每天3次正餐和2-3次点心,这样白天大概每3小时就会有一次进食机会,差不多孩子感觉饿时,正好有食物供给;而适合孩子的食物,除了有营养,易于咀嚼和吞咽以外,还应该适合让孩子自己进食。
  而孩子则有权决定具体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家长应允许孩子使用合适的餐具,甚至直接用手抓着吃。
  或许家长会误以为,这种做法不就是由着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其实并非如此。家长仍然有很大的权威性,因为孩子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吃,实际上还是在家长设定的大框架下,孩子是在家长准备的食物当中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在吃饭过程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吃一点,多尝试新的食物,但不能强迫;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吃饭,而不再喂饭。
  实际上,每一餐具体吃什么、吃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孩子主动吃、愉快吃。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家长和孩子之间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孩子吃饭问题也迎刃而解。
  提示:
  吃饭时,家长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切忌因孩子不好好吃饭或者其它原因而训斥、打骂孩子。因为胃肠道分泌物的消化液及消化酶是受大脑及神经支配的,如果在吃饭时训斥、打骂孩子,就会导致孩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受到刺激,消化液及消化酶的分泌物受到抑制,吃进去的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和吸收,严重的还会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如果孩子吃饭时受训斥而哭闹,还容易导致呛咳,轻者引起肺炎,严重时可因吸入异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甚至可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