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三:“散养”、“动养”优于“圈养”、“静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日期:2015-01-30
  • 点击:
  • 【字号:
  “圈养”、“静养”孩子:体质差、不协调、没自信
  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待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在家里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摸,爬上爬下更是严格禁止,生怕磕着碰着;即使去户外,也是不准追逐嬉戏,最好是安安静静地呆在身边,远离危险和伤害。
  然而,“圈养”、“静养”的儿童,因运动不足,不仅会导致心肺功能不足、体质弱,而且会导致身体四肢、手眼协调平衡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加上缺少探索,这些孩子少有成功的喜悦,自然导致自信相对不足。到了学龄期,很多孩子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大多和小时候没有充分、有效的运动有关。在临床上,这种现象常常被称作感觉运动统和失调。

  “动养”、“散养”孩子:身体壮、运动协调、性格好
  所谓“动养”、“散养”,就是给孩子充分的空间,采用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以游戏为主,通过有趣好玩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掌握走、跑、跳、游泳、翻滚、抓握、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其中的好处包括:
  运动能促进孩子胃肠蠕动增加,消化能力增加,食欲增加。
  运动能促进心肺功能,使孩子体格健壮。
  活动时,身体各部分协调运动都是在大脑神经系统统一调控下进行的。因此活动可促进大脑认知发展,使身体感觉运动协调。
  户外运动,能帮助孩子逐步经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使身体做好应对环境变化的准备,尤其是增加对寒冷刺激的抵抗力。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机体产生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预防伛偻病,增强体质。
  运动中,可以让孩子的一些不良情绪得到释放,促进良好情绪的发展,有助于身心健康。
  一定目标的运动锻炼,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意志、毅力和抗挫能力,培育良好的性格。
  集体运动更能让孩子遵守规则、团结协作,促进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的发展。

  “潮爸潮妈”看过来——“潮行动”:安全“驴”行
  不少爱好户外运动和旅游的“驴爸驴妈”活动时常把宝宝带在身边,从小培养宝宝的运动细胞、“驴”精神。为了孩子的安全,做好安全防护非常重要,活动场所的安全防护是重中之重。
  活动前安全着装准备。孩子的服装要轻便、舒适,避免过多、过厚、过长的衣服限制活动。也不宜穿过硬、过厚的皮鞋,以免扭伤、摔伤。
  户外活动需选择合适时机。要避免雾天以及烈日天外出运动。一般地说,晴天的上午10时前和下午3时为幼儿户外活动的最佳时间。
  考察室外活动场地安全性。应选择地面松软的场地,排除活动场地上的异物和积水等不安全因素,检查孩子玩耍的器械如秋千、滑梯等是否存在腐蚀和破损等。外出旅游和野外探险时,更应把孩子的安全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出发前就要考虑周详,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
  掌握活动量。孩子活动过程中,家长要及时观察、了解孩子的活动量与身体状况,遵循活动量开始逐渐增加、结束前又逐渐减少的原则。一般地说,活动量适宜时,孩子面色红润,汗量不多,呼吸稍快,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如果孩子活动后脸色苍白,汗量很多,出现一幅很疲劳的样子,则表明活动量过大,应适当减少。
  提示: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及时做一些相应的安全知识教育,如:在外要远离河边、马路,在家长视线看得到的范围内玩耍,在家要远离阳台、厨房和卫生间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有了安全意识,家长就会更放心“动养”和“散养”了。